您现在的位置是:案例 >>正文
模型播病学像病样传案我用如何流行了答找到共识毒一
案例99人已围观
简介今天在捣鼓微软新出的AI工具Bing时,我突发奇想:能不能用流行病学的理论来解释Web3世界的共识形成机制呢?要知道,在这个圈子里,一个好的叙事往往能像病毒一样快速蔓延。当传染病模型遇上Web3叙事我选择了经典的SIR模型作为分析工具。这个模型说来有趣,原本是用来预测疫情发展的,但现在看来,用它来分析Web3叙事的传播简直再合适不过。这让我想起了罗伯特·席勒在《叙事经济学》中的观点——经济叙事确实... ...
今天在捣鼓微软新出的AI工具Bing时,我突发奇想:能不能用流行病学的理论来解释Web3世界的共识形成机制呢?要知道,在这个圈子里,一个好的叙事往往能像病毒一样快速蔓延。
当传染病模型遇上Web3叙事
我选择了经典的SIR模型作为分析工具。这个模型说来有趣,原本是用来预测疫情发展的,但现在看来,用它来分析Web3叙事的传播简直再合适不过。这让我想起了罗伯特·席勒在《叙事经济学》中的观点——经济叙事确实具有类似传染病的特性。
简单来说,SIR模型把人群分成三类:
易感人群(S):就像那些还没接触过NFT概念的普通人,一听"数字艺术品所有权"就两眼放光;
感染人群(I):好比整天在推特上狂刷"GM"的加密信徒,不仅自己深信不疑,还热衷于传教;
康复人群(R):就像经历了LUNA崩盘的老韭菜,现在看到"算法稳定币"四个字就生理性不适。
一场数字世界的"疫情"模拟
我设置了三个关键参数:初期90%的"小白",10%的"信仰者",没有人产生免疫力。转化率定为0.8(毕竟加密圈最擅长的就是制造FOMO情绪),脱敏率只有0.01(一旦入坑,很难回头)。
跑完模型后的结果太有意思了:大约72%的人最终会长期相信这个叙事。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共识"吗?难怪比特币经历了这么多轮牛熊,依然有一批死忠粉。
不同叙事的命运分水岭
为了验证模型的普适性,我又做了两组对照实验:
第一组模拟那些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热点,比如某些昙花一现的"革命性"DeFi协议。高传播率(0.8)配上高脱敏率(0.2),结果只有1-3%的人会选择长期相信——这不就是典型的"跑得快"游戏吗?
第二组则像以太坊这样的项目,传播速度中等(0.5),但用户粘性极强(0.01)。最终62-76%的留存率,完美解释了为什么V神随便发条推文就能搅动市场。
给项目方的启示
这个模型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想要打造长期价值,不能只追求传播速度。看看现在的RWA、L2这些赛道,谁能维持低脱敏率,谁就更可能笑到最后。毕竟在加密世界,最贵的不是流量,而是那些打死也不卖的铁粉。
下次当你看到某个新叙事突然刷屏时,不妨用这个框架想想:它是会像新冠一样持续流行,还是像禽流感那样昙花一现?
Tags:
相关文章
退休金投资新选择:机遇与陷阱并存,我的三点真心建议
案例最近特朗普政府出台了一项颠覆性的政策,允许401(k)退休账户投资于私募股权、加密货币等另类资产。作为一名在投资领域摸爬滚打二十余年的"过来人",我想和大家聊聊这件事背后的机遇与风险。政策背后的自由与隐忧这项新政确实打破了传统退休账户的投资限制。以前,想要投资这类资产,你得先搞个特殊的自主管理账户,还得符合国税局的诸多要求。现在,门槛一下子降低了。从个人自由的角度,我举双手赞成这种"资本民主化"的... ...
【案例】
阅读更多特朗普家族加密代币明日解禁:一场政治与金融的华丽冒险
案例朋友们,加密货币世界又要迎来一场好戏了!经过几个月的热议和等待,特朗普家族的WLFI代币终于要迎来首次解锁。说真的,这个项目从诞生之初就充满了戏剧性——还记得白皮书里那句"可能永远不可交易"的免责声明吗?现在它摇身一变就要成为可流通资产了,这转变比政治家的承诺兑现还要快!从政治符号到金融资产:WLFI的华丽转身这个名为World Liberty Financial的项目可不得了,堪称加密界的"家族... ...
【案例】
阅读更多比特币短线反弹?老韭菜告诉你:这是最后的逃命机会!
案例先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在这个市场里混,最重要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保住本金。作为一个经历过312、519的老韭菜,我太知道这个市场的残酷了。昨晚发生了什么?昨晚的行情简直就像在演默剧——比特币在110000-112000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来回踱步,最后勉强蹭到112330就蔫了。以太坊倒是稍微活泼一点,蹦跶到了4641的位置。但我得提醒各位:这都是假象!市场现在就像个得了重感冒的病人,偶尔打个喷嚏就以为... ...
【案例】
阅读更多